close


  文字是載體,承載意象。書寫與閱讀,都像 Winzip。

  Winzip 是用於電腦上,歷史非常悠久的資料壓縮軟體。它可將原本龐大的程式或文件檔案縮小許多,讓使用者更方便透過 E-Mail,Messenger,或置於網頁提供下載。只要接收一方也有 Winzip 軟體,便可將檔案輕鬆解壓縮,還原為最初相貌與功用。

  是不是有點類似書寫與閱讀的過程。書寫時我們將巨大的圖像思維,重新編碼簡化成字句。閱讀則是意念從將字裡行間解析出來,脫離表面而重新立體化,在腦海中稀釋高濃度物質,以求原貌。當我們腦中有意念須傳達,最容易的方式便是開口或寫下。將意念過篩,除去無意義訊號與重複片段,將思維透過語言封裝。

  手法高明的寫作者或演說者擅長包裹收納,使傳遞過程更加有效率。過度口語化的用字遣詞,甚至所謂「注音文」或「火星文」,只會造成閱讀時精準度與節奏感近乎潰散。多數「的、了、吧、喔、啊」等無意義口吻,謹慎斟酌後盡可抽離,反正讀者閱讀時會自行呢喃補上。但這可不意味寫作時字句越簡略越好,苛刻的濃縮過程可能造成資訊流失損毀,過於理性而趨近冰冷,或語焉不詳,因此平衡拿捏的功力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經驗豐富的閱讀者,往往能夠更完整地將訊息解碼、將意念消化,理解作品原意。

  與電腦演算不同的是,即使作者擁有作品輪廓的主宰性,我們接收者的特質,例如人格、經驗、性別不同,卻可能導致解壓後的資訊有懸殊差異,是否精準還原,永遠是謎。解碼過程像泡速食麵,處理風乾蔬菜肉類,將乾燥材質添水加料,恢復濃縮前的相貌。每個人的演算手法卻各有獨門不傳之秘,解譯檔案時,加入的水分,香辛料,符號比例各有主張,聞到的氣味自然大不相同。不同讀者翻閱《神鵰俠侶》,接收相同描述資訊,解讀出的楊過、小龍女,甚至活死人墓和玄鐵重劍的外觀必然不太一樣。

  另外,例如詩。詩是極度節約空間的意象,一首意涵深遠的短詩如同初始的宇宙,質量極大,體積微渺,擴張出無限衍繹的可能性。讀詩的趣味有時來自「不精準」帶來的曖昧,例如夏宇的《擁抱》:「風是黑暗/門縫是睡/冷淡和懂是雨 … 漏像海岸線/身體是流沙詩是冰塊/貓輕微但水鳥是時間」(節錄),短短數十字,讀了兩百遍依然令人迷惑,但每一次的歧異猜測,彷彿能挑逗出嶄新的奇妙體驗。詩意的壓縮與解壓縮之撲朔迷離,或許更貼近詩人曾經寫道:「聽說住在北極的人們,他們交談的方式是這樣的:他們誰也聽不到誰,因為漫天漫地淹過來的風雪,他們只好把彼此凍成雪塊的聲音帶回去,開一盆爐火,慢慢的烤來聽。」

  或許沒有結論比有結論更好。你覺得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scar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