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多年前曾被一位教授問及,科技持續進展,未來人工智慧可否擁有創作詩的能力。當時我回答不可能。「機器沒有靈魂,人寫詩正是憑藉靈魂。」電腦智能終究是數位訊號,反應來自預先設定的程式,智庫資料即使千變萬化也擺脫不了主要架構與有限檔案,無法憑空創造前無古人的嶄新想法。

  然而這幾年這個極富創意的問題在我腦中不斷盤旋,加上逐漸對靈魂存在產生質疑。以理智思考,靈魂的存在至今尚無法被證實,沒人能確切記載、證明靈魂存在,或許我們一切情緒、感受、思考,不過是腦部微電流交會刺激所產生的訊號,也就是說,所謂靈魂不過是可被轉換與被消滅的能量罷了。靈魂可能僅是老祖宗們面對死亡而編織出的美麗謊言,認為死後並非一切歸於虛無。另一方面,所謂善者上天堂,惡者下地獄的死後審判想法或多或少可使政權容易掌控民心並維持社會安定。或許就是這樣,人們開始寧願相信當我們死去而腦部停止運作後,意識仍能依存世間(或天堂)而不朽。

  倘若這樣的推測正確,靈魂即是腦中電波交會而成的意念,人類思考模式或許便可被電腦程式模擬。曾有義肢設計公司實驗,使用電腦晶片在義肢中,以讓其人工智能輔助肢能障礙者行動更加便利。而在設計過程,研究員與電子工程師發現,完美無暇的程式,只會讓義肢運動模式看起來僵硬而死板,若在驅動程式中加入些許低風險而可允許偶然發生的錯誤,使每次運算數據稍微相異,每次義肢擺動的角度些許不同,看起來反而更類似人體自然運動方式。這樣說來,人類創作時所產生的所謂創意,是否也可說是推翻規範而激盪出的美麗「錯誤」?

  如果能使人工智慧擁有這樣的概念,允許程式執行時錯誤所產生的偶然數據組合,並將這些瑣碎錯誤保留下來,那麼「靈感」與「創意」便可讓電腦理解。試想,我們人類所寫的美麗詩句不也與所謂正確的語言文法有所不同,而正是這樣的不同,造成我們讀解時因為正常規範的被破壞而感到欣喜?例如夏宇的詩:「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風乾,老的時候,下酒。」以理智思考,影子如何被風乾、下酒?現實中不可能做到,然而這樣的「不可能」,令我們在閱讀時感到妙趣橫生,並稱之為想像力。電腦若也能解讀出錯誤所產生的變化,那麼便可理解「想像力」的概念,一但有了此概念,人工智能便擁有賞析藝術品的碁石。

  人對藝術品的成就高低亦有分辨能力,例如我們能輕易分辨李安電影的藝術價值比朱延平的作品高,或者胡蘭成的文筆深度與思想格局明顯比網路作家痞子蔡優秀。以客觀角度而言美學是可以被評析的,就如我們主觀稱讚食物「好吃」,與客觀評鑑「美食」價值的真、善、美,其實有所差異。若人工智能可解讀各方資訊的不同並加以比較,輔以我們人類對美學的看法與研究,美學想法是可以被任何形式的智慧所評賞的,包括電腦智能。概括而論,人腦神經訊號與產生數位訊號的微電流有許多相似點,因此對電腦而言美學概念或許是可以被建立的。而當藝術鑑賞與品味的能力具備後,電腦又怎會沒法創作詩?只是其中的技術、手段與關鍵,就必須留待科學工程師與美學家共同嘗試和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scar210 的頭像
    oscar210

    in those lights.

    oscar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