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學期在「音樂與電影」課程得到不少東西,在此想將心中感想盡情抒發,做為本學期的報告。老師所指定的三篇電影音樂心得,我絕非毫無頭緒,只是覺得那樣淺易而不費吹灰之力的報告方式,實在不足濃縮我對這音樂的熱愛。因此,希望邱老師能夠原諒我這般脫序的即興演出,只因為對古典音樂之於我有太多難以言述的感動,卻又不吐不快。

  其實愛上古典音樂只是這幾個月以來的事。過去我聆聽的音樂種類相當繁雜:藍調,新世紀,各國民謠等。至於古典,我總是懼畏其漫長而難以咀嚼的篇幅而遲遲缺乏勇氣認真接觸。因此玩音響的這幾年來,所購買的古典音樂CD恐怕只有因錄音出色而嘗試的,由海飛茲主奏,孟許指揮的貝多芬/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專輯SACD版。這兩首作品都相當精采,只是當年不是這麼懂欣賞的我,其實也只是隨興聽聽,哼哼唱唱。

  真正使我有能力咀嚼古典音樂作品的關鍵點,應該是今年舉辦的蕭邦鋼琴大賽。您知道,最終決賽項目便是蕭邦鋼琴協奏曲二首擇一,完整演奏。當我知道這個比賽時,事實上,比賽剛好結束。這時網路上許多古典音樂討論區正轟轟烈烈討論者比賽結果,也有網友們熱心將線上即時轉播的聲音檔錄製下來,轉成MP3檔案提供下載。偶然經過討論區的我,好奇心使然之下,從不曾聽過蕭邦作品的我,便將首獎得主,波蘭籍年輕鋼琴家布拉賀彈奏的協奏曲第一號下載回來聽聽看。坦白說這首鋼琴協奏曲深深震撼了我的心,從鋼琴聲音在四分鐘左右首度出場,我便無法將思緒抽離。於是必上雙眼,專注聆聽每段旋律。彷彿每顆音符都有心跳呼吸,布拉賀透過鋼琴帶領我走入了一個從未體會過的世界,在那裡,我看見了陌生的自己。華麗宏偉的第一樂章,深沉絕美的第二樂章,灑脫爛漫的第三樂章,都是如此迷人。尤其第二樂章彷彿是段孤獨旅程,在暗夜深巷漫步,心碎時卻看見皎潔月光,而星月皆落之後卻又有破曉晨鐘…。傷感與幸福的交錯蕩漾,使我幾乎落下淚來。整曲四十分鐘,聆聽結束後卻絲毫不感漫長,反而有種完整經歷一個故事的奇妙感受,久久難以散去。

  經過這次強烈感動後,我開始習慣,甚至眷戀起這樣的音樂形式。聆聽音樂的方式也逐漸改變為專注認真的賞析,而非如過去般隨興播放音樂當作生活背景。於是我開始尋找每部知名作品,並閱讀大量關於古典音樂的資料與書籍。尤其以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等作曲家的作品最得我心。柴可夫斯基是一位幾乎能讓我愛上他一切作品的偉大作曲家。初次接觸是從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開始(當時我正在蒐集所謂四大小提琴協奏曲),這首協奏曲時而委婉低語,時而華麗激昂的情節起伏彷彿一匹戰馬,令我在第一次聆聽後,主題旋律就整天在腦中橫衝直撞。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也非常深綴而幽暗,我愛極范克萊邦與孔德拉辛合作的版本,彷彿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在苦難與救贖後不疾不徐地宣洩著壓抑萬年的憤怒與激情,世界上再也不可能出現更完美的詮釋了。

  由於熱愛俄國式深沉而憂傷的表達方式,理所當然的,我極度欣賞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協奏曲第一樂章那種黑暗而暴力的美,我大概一輩子也不會忘掉。(推薦范克萊邦與萊納合作的版本)第三號協奏曲相對之下又是另一種風格,管旋樂團時而飄來緩緩陰風,鋼琴卻獨樹一格、不受感染的前行,非常有意思。目前缺憾是尚未有機會聽到拉赫曼尼諾夫改編自艾倫坡詩作的《鐘》,該詩將人生階段比喻為各種鐘,有年少的銀鐘,婚禮黃金鐘,喪鐘等…不知拉氏如何以音樂詮釋它們。

  然而可能是對俄式音樂的過度愛好,曾有段時間我幾乎不知如何欣賞德奧樂派的作品。舉例來說,初次聆聽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時,我竟是難以言喻的無法適應而坐立不安。後來靜下來反覆聆聽,才終於體悟這首協奏曲之美。它從頭至尾毫無一絲憂傷,相反的,是全然的華麗,飄逸,與悠閒,彷彿一場午後的夢境。聽慣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與蕭邦作品的我,剛開始還真是難以面對這樣光明燦爛的世界呵。

  上面文章應可看出我對協奏曲有莫名偏好。的確,我相當讚賞協奏曲中以一主奏樂器與管弦樂團彼此對話,交流,共鳴,有時甚至競爭的各式各樣美麗變化。目前個人心目中最愛的協奏曲,第一名很可能是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西貝流士在作品中刻畫著芬蘭北國滄桑曠野與冷峻山脈,而小提琴部份彷彿冰天雪地裡的旅者,那種冷,那種美,那種暢快,加上三個樂章都各自擁有近乎完美的主題旋律,絕對能給予聽眾非常強烈的印象。(海飛茲版本絕對是最優秀的選擇)

  至於交響樂,個人認為其真正迷人之處唯有透過現場聆聽方能充分體會。因此我也找機會聽了次現場。包括林天吉帶領台北愛樂的優異演出;廖年賦指揮台北世紀管絃樂團演出的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江靖波與樂興之時管弦樂團詮釋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以及簡文彬帶領NSO演出的蕭士塔可維奇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年》等,都非常有意思。廖年賦所詮釋的《新世界交響曲》頗具特色,似乎將原本的波希米亞風轉變為隱約帶著台灣民謠的抒情風味,尤其第一樂章,幾乎讓我看見先民渡海的苦難與精神,印象深刻。而江靖波先生領軍的樂興之時管弦樂團有種飽和晶瑩的音色,將《合唱》表達出與卡拉揚或福特萬格勒風格都不太一樣的風格,且江靖波將最後的《快樂頌》譯為中文,文字精練有力,因而十分特別。交響樂的壯闊豪美難以透過音響系統完全表達,且現場聆聽時,所得到的絕非僅聽覺上的享受──還有視覺!指揮彷彿舞蹈般的手勢,各聲部樂手整齊劃一的動作,對聽眾是種感官上的強烈刺激,興奮感頓時隨之而來。

  就像音響難以表達交響樂之美,同樣的,文字也難以形容古典音樂所帶給我的感動。即使生活週遭僅有百分之一的朋友愛好古典音樂,即使我自此之後再也無法適應其他型態的音樂,我還是不曾感到孤單與後悔。它讓我的情緒得以抒發,心境得以昇華,並在聆聽的旅途中找到陌生的自己,生命的悲喜在此交煉凝融,拾獲當代流行音樂所無法帶給我的真摯感動。我將繼續聆聽,用心聆聽,在每一個夜晚跟隨偉大作曲家的足跡,觸及那些在苦難中綻放光芒的心靈。而時光的流徙,世界的變遷,彷彿只是石火光中轉眼即逝的一瞬罷了。若有愛樂者行經此處,請千萬別吝嗇打聲招呼,或是分享在音樂中得到的萬千心情。在此由衷冀望,但願世上絃管語,皆能悠揚天籟聲。書不盡也,就此擱筆,留作來日論樂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scar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