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開始玩數位相機時,還不怎麼會用Adobe Photoshop或Ulead Photoimpact之類的專業軟體,只能依靠ACDSee等看圖軟體內建之照片編輯器調整,逐漸習慣於那種重口味的Auto Contrast或Auto Color矯正結果,對比拉高,色彩鮮豔明亮,覺得那樣精彩逼人便是好。想當然耳那並不是正確的顏色,調整得到的結果往往比肉眼所視的真實場景豔麗許多,久而久之便不禁開始思考此舉是否適宜。後來開始使用Photoshop,剛開始還真是有些不滿,覺得其自動色階或自動對比選項簡直是食之無味的廢物,調整前後的改變簡直要把眼睛貼在螢幕上才能看出來。於是索性自行拉對比,不把對比值和色濃度拉高個10-20%還真是渾身不對勁,雖然知道這樣並非正途,然而還是無法說服自己對重口味濃郁色澤的迷戀。

  其實一方面也是覺得,數位相機的成像目前還是有瓶頸,無法媲美類比膠捲成像那種反差和色彩質感,只好透過軟體修正來提升一些可看性。畢竟手邊數位相機的原始成像圖檔多多少少帶點對比不足造成的隱約白霧感。然而對比(Contrast)不足並非透過軟體的亮度與對比值(Black Level & White Level)調整就能克服,就像對比500:1的LCD Panel即使將選單中的對比數值拉到最高,唯一結果是色彩劣化,無法與3000:1的Panel畫質比美。在修圖軟體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可是軟體後製依然有其重要性,既然我們都知道數位相機科技未臻完美,那麼何不利用適度的修正來增加其可看性?就像烹飪,既然這條魚不能清蒸,那何不紅燒?然而這就是功夫所在了,我們如何得到最平衡的口味,紅燒後使其味美卻依然吃得到魚,而非盡是辣椒味,蒜頭味,甚至油膩感,就考驗到影像處理者對拍攝現場色彩的記憶力,或是,色彩平衡感的直覺。

  因此我近期慢慢試著把後製的重點轉移到色彩的正確性,讓數位相機的成像更接近肉眼所見,有時還是會讓它迷人點,但還是不大幅增減色濃度與對比。輕輕淡淡也有它的好,雖然我的SONY相機終究有其豔麗癖性,但調整過程也是種趣味嘛,畢竟強弦易崩而弱絃無聲,調整完成後看看原圖,若能藉此摸出相機白平衡的判斷力缺陷,可是頗有成就感。當然也逐漸明瞭為何設計給專業人士使用的Adobe Photoshop為何自動對比與自動色階的修正幅度,與家庭使用者之ACDSee比較,似乎稍微少了些。目前個人使用Adobe Photoshop居多,因為Ulead Photoimpact我一直用不順手,許多需要的功能都找不到(光是下面將提到的銳利度遮罩我就無法找到類似選項了)。不過Adobe Photoshop確實也有些地方不夠人性化,例如圖片加框的部份就明顯不如Ulead Photoimpact便利,也少了些趣味性的特效選項。雖然這些特效多半缺乏美感而空有惡搞性。

  至於銳利度部分,我還是會選擇多多少少修正些,尤其縮圖過後。個人作法是在圖片解析度縮小後將Photoshop進入LAB模式,用Unsharpen Mask濾鏡,Amount: 500% Radius: 0.2%,再還原RGB模式。此法銳化效果相當自然,有興趣者可嘗試。當然若有更佳方式也歡迎提出討論。另外,其實色彩修正加加減減都不必過於認真對待,我們不妨將其視作「創作」流程,而不單純是攝影動作的延伸。只是創造物當然也有美醜優劣之分罷了。像我一直覺得加些愚蠢特效和俗豔字體只會讓人對照片感受更厭惡罷了。但這也許只是我的看法。

  創作者可以是主觀的,有特殊品味與喜好的,創作過程當然也可以是即興而快樂的。然而作品的真、善、美價值,我相信還是有套客觀法則足以分析衡量。總之只是即興談談,其實我也蠻好奇數位攝影玩家們對數位照片後製的看法。有興趣者不妨也來聊聊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scar210 的頭像
    oscar210

    in those lights.

    oscar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