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音響燃起興趣已是太多年前的事。記得國中時家裡購入第一台電腦,好奇心作祟,除了成天把電腦主機拆拆裝裝,就是思忖如何將影音光碟效果更上層樓。那時沒概念,直覺且玩票性的胡亂嘗試。小鬼口袋沒啥錢,只好勒緊褲袋,存了對兩千多台票的 JS 電腦喇叭,後來用壓歲錢買含重低音的某牌 2.1 電腦音響,自以為是地向同學炫耀,我家電腦喇叭分別有負責高中低音的揚聲器,朋友們驚嘆連連。而今想起只覺當時天真單純。

  第一次的震撼與洗禮應是高二暑假,在美國暑修 ESL 語文課程時,因故認識了發燒友長輩 Sean。這位中年 Sean 叔從學生時代就為了聽古典樂一頭栽進音響世界,一玩幾十年便過去了。記得他開著當時很炫的 Lexus SC400 雙門跑車載著我和同學在洛杉磯四處閒逛。車上高檔音響播放著 The Big Blue 原聲帶,那種深沉帶著Q度的低頻,與清晰透徹的薩克斯風,相形之下我價值僅幾千台幣的爛電腦喇叭彷彿螞蟻遇上大象的天差地別。有天應邀到 Sean 家作客,他熱心介紹了 Mark Levinson,Audio Research,Dynaudio,Harbeth 之類,壓根有聽沒懂的陌生音響廠牌。記得那天在他家隨興挑了幾張音樂聽,歌劇魅影,George Winston's December 等等,才頓時領悟什麼是透明感,什麼是空間感,彷彿喇叭消失了,聲音在房間裡迴蕩自然。又聽 Sean 抱怨起某某 CD 某某版本音質不佳,第幾批壓製的最出色等等,才明白光碟製造過程對聲音的影響

  其實當時我就明白,這個經驗,將為我埋下生命轉折點的伏筆,就像 Sean 在許多年後才說的:「一旦你打開那道門,就從此沒辦法回頭了。」

  回國後一如大多數高中生,被成堆的參考書,考卷,與武俠小說無情淹沒。一直到大學吧!向來數理分數軟弱無力的我,運氣不錯,國英文皆好運頂標,混到了間每天看得見海景的中部學校主修英國文學。很自然的開始找間補習班教教小朋友英文,存存點錢,大二又開始趕流行,和一位長輩在網路上做些代購日系數位產品生意,於是荷包逐漸有能力支撐住我玩玩影音用品之欲望。事實上一開始追求的是畫質,從 Sony KV-32DX550 日規寬螢幕數位電視玩到 SANYO Z1劇院投影機 ,裝在宿舍成了八十吋寬螢幕的小電影院,整天買便當或魯味回家配 DVD 影片,網路訂購各區影音效果最佳版本。音響方面卻只買了 Marantz SR-5400 和一對台中某音響店自行設計的 BUCK V150 喇叭,搭配 Kingcable 線材,以當時菜鳥階段而言已甘之如飴。

  也是在那個時期開始大量購買發燒樂,開始接觸各領域唱片。當時聽人聲較多吧,如 Susan Wong,藤田惠美,黃紅英,綾戶智繪等,還為了提升音質,花了將近兩萬元把訊源從 Pioneer 655a 換成 Philips 963sa 。一方面求好心切,一方面虛榮作祟,軟體方面也開始胡亂揮霍,大量購入 XRCD SACD 來犒賞耳朵,只是以當時入門硬體,其實也聽不出多少心得。

  直到去年,大三升大四的夏天吧,Sean 跑來台灣,說他玩膩晶體機了,正在自行設計單端真空管擴大機,要我帶幾片好 CD 上台北到他家聽聽。這一聽不得了,雖然他老家客廳空間條件有點差,搭配的是 ProAC 老喇叭,但我竟聽到了同張 CD 播放出壓根不同的美妙音樂。人聲立體感浮凸,感情豐富,背景層次細緻透徹,距離鮮明。後來 Sean 回美國前很仁慈的把 prototype(原型機)留了給我,讓我免去毒癮煎熬。這台單端管機使用 Tungsol 6550(改採三極接法)做為出力管,德律風根 12AT7 驅動,整流則是 RCA 5U4G 。機器抱回家後,心裡一橫,人不瘋魔不成活,索性將投影機賣了,花兩萬多元購入效率 91db 的法國 Triangel Comete 喇叭,線材,搭配這台出力僅十瓦卻聲音純美的單端管機,並用 Sean 傳授的幾種空間擺位法,重新把整組音響重新擺過。

  (註:目前Sean在美國家中使用配備是 Mark Levinson No. 39 訊源,自製管機,Altec A7 號角)

  只記得當時將每張 CD,SACD,XRCD 全部拿出來重新聆聽,才發現自己過去好像白繞一圈,音場彷彿從 2D 進化為 3D 似的,閉上雙眼,歌手或演奏者就在面前,而每個樂器,鋼琴,小提琴,竹笛,古箏等各類樂器,位置前後左右皆清晰可辨。這種內心感動與狂喜筆墨難以形容,一張接著一張,驚訝的嘴巴越張越大。才明白 Sean 提醒過的,哪張 CD 你覺得不好聽,非常可能剛好就是你系統的缺點所在。而如今重新聽,果真如此,以前覺得難聽的 CD 都變得各領風騷,真覺得以前辜負他們許多。

  那時開始,一方面我開始聆聽古典樂,一方面開始鑽研擺位之道。系統到了堪稱發燒入門的等級後,擺位越顯重要,發現稍微左右挪個角度,或前後移個十公分,聲音皆明顯不同。同時也慢慢瞭解各種類型音樂之美,買 CD 不再為了餵書櫃,而是抱持著純粹賞美的心。聽小提琴和鋼琴協奏曲,大提琴獨奏等,感動不已。

  後來我將這組設備從宿舍移到新家,週末回家聽聽海飛茲的貝小協,孟小協,西(西貝流士)小協,史塔克的巴哈大提琴獨奏等等,偶爾搭配家裡添購的 37" LCD TV 看看 DVD,與家人共享難得天倫,受制於客廳裝潢的擺位,也無心過度勉強,聲音平衡順耳便可。未來和音響的緣分會是如何,尚不可知也,然而這短短幾年的心路歷程終將成為無法抹滅的回憶。將來或許會朝單端管機搭配全音域喇叭甚至號角這個方向邁進吧。粗淺心得,不足掛齒;閣下能讀至此,在下甚感欽佩與感激。倘若有機會,誠摯歡迎您和小弟一起研究討論,很多地方還需要大家指點。大夥多多討論,愛樂的路途偶爾熱鬧些,比較不容易寂寞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scar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