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文章源自我在 PTT DSLR 板對『各家的特色』討論串的回覆文章,其中 CCB 網友發表的看法相當精彩,讓我忍不住針對幾家日本 DSLR 廠牌發展現狀,分享一些零碎觀察與想法,可能有點主觀。若對 PTT 鄉民們的完整討論內容有興趣,可至該板搜尋討論內容。


Canon
鏡頭群規劃最完善,無論低階、中階、高階鏡頭都有完整產品線,尤其是陣容龐大且畫質優異的望遠鏡群,深受新聞與運動記者青睞。除了大三元及定焦 L 鏡群等高階鏡頭之外,我常覺得中階變焦鏡更是 Canon 中高階機身銷售量的幕後推手,讓不想砸錢敗大三元,卻對畫質、組裝品質有所要求的業餘玩家也能享用滿意產品,例如市場反應極佳的恆定光圈 f4 小三元:EF 17-40mm f4L USM,24-105mm f4L IS USM,70-200mm f4L IS USM,以及人像銘鏡 EF 135mm f2L USM 等,都取得實用性與價格平衡點,稍微犧牲一點點光圈,大多數場合不遜色於高階產品,剛好迎合收入穩定的有薪業餘玩家胃口。加上大光圈定焦鏡布局完整(EF 24mm f1.4L,35mm f1.4L,50mm f1.2L,85mm f1.2L 等),全部搭載超音波馬達,入手容易,售價雖然偏高但仍屬合理範圍,因此銷量售可觀。APS-C 系統上亦有規格和價格都令其它系統使用者羨慕的 EF-s 17-55mm f2.8 IS USM 與 10-22mm f3.5-4.5 USM,讓許多 APS-C 系統玩家到最後都乖乖存錢,然後掏腰包向原廠買單。總而言之,Canon 鏡頭產品線早已成熟完整,無論什麼樣的焦段或功能需求,只要預算足夠,幾乎都能得到良好的原廠火力支援,成為許多專業人士首選。

然而前幾年不斷發生的移焦問題,是許多玩家考慮入門 Canon 系統時最猶豫的一點,嚇跑不少觀望者,直到近兩年 Canon 開始強化入門及中階機身的對焦性能(例如 40D 開始採用全十字對焦點)、並開放部份機種的自動對焦微調功能,才逐步獲得改善。另外,在須乘 1.6 的 APS-C 系統上遲遲等不著等效 24mm 起跳的標準變焦鏡,也是許多使用者稍感惋惜之處,畢竟各家競爭廠牌無論規模大小,早已全都做出來了。除此之外,Canon 早期推出的入門 Kit 鏡 EF-s 17-85mm f4-5.6 IS USM,18-55mm f3.5-5.6 USM 等畫質不佳,給人缺乏誠意的印象,雖然新版 EF-s 18-55mm f3.5-5.6 IS 畫質已提升,也補上遲到已久的 EF-s 18-200mm f3.5-5.6 IS 和 55-250mm f4-5.6 IS,卻都省略了超音波馬達,商業考量的階級劃分過度明顯,擺明就是幫入門玩家留下掏腰包升級的伏筆。

數位時代的 Canon 以高感光度的純淨畫質稱傲,在使用高 ISO 時,Canon 數位單眼往往能提供雜訊較少,同時保留豐富細節的影像,有別於某些廠牌容易抹去畫面細節的減噪手法。白平衡判斷力準確,色彩則走高反差,高色溫路線,清透,拍什麼題材都像染上清晨的味道。色調方面似乎是藍色、紅色稍豔一點,膚色卻能保持低濃度,所以不會「硬」,色溫高卻可以「軟」,類似常見於日本電影裡的乾淨柔和特色。以原廠預設值拍攝人像時,膚色顯得白皙而略偏洋紅色,相當討喜。個人覺得 DIGIC II 時期的影像最好看,例如 20D 和 5D,影像階調最滑順。搭載 DIGIC III & IV 影像處理引擎的機種,畫面反差較高,色彩飽和,動態範圍和雜訊處理都更上一層樓,卻不知何故,稍微遺失了一些以往清新自然的味道。

傳聞今年將發表幾枚新鏡,包括第二代 EF 50mm f1.4 USM,還在觀望而尚未下手的玩家可以期待看看。



Nikon
鏡頭佈局逐漸完整,新鏡畫質總是令人安心,無論 AF-s 14-24mm f2.8,24-70mm f2.8 等全都相當犀利,選購時幾乎只需要評估功能與價格,不須煩惱畫質優劣。APS 片幅標準變焦鏡例如 18-55mm f3.5-5.6 VR,18-105mm 3.5-5.6 VR,16-85mm f3.5-5.6 VR,18-200mm 3.5-5.6 VR 等,隻隻強悍且售價划算,對入門者相當有魅力。

廣角鏡設計能力傑出,從先前 AF-s 17-35mm f2.8 到新推出的 14-24mm f2.8 的犀利畫質都可窺見其功力,尤其後者可說是有史以來最佳超廣角變焦鏡之一,光圈全開仍擁有絕佳解像力,與高價定焦鏡相比也有過之而無不及。加上近幾年推出數隻擁有 Nano 奈米鍍膜的新鏡 MTF 值都非常漂亮,都展現 Nikon 光學的紮實設計能力。大三元畫質表現紮實,但與 Canon 類似產品比起來往往價格偏高(尤其 AF-s 24-70mm f2.8)。APS 鏡皇 AF-s 17-55 f2.8 DX 比 Canon 貴上許多,又少了效果立竿見影的光學防手震;數位專用超廣角 AF-s 12-24mm f4 雖然抗耀光表現優異,但價格比它廠類似產品(例如 Canon 10-22mm f3.5-4.5 USM)昂貴太多,雖然原廠鏡組裝質感較佳,但對一般玩家魅力有限,因而大多優先考量副廠產品。最令人扼腕的是,Nikon 對應全片幅的中階鏡佈局極度貧乏,完全沒有能與 C 家小三元抗衡的新鏡,與 D700 搭配販售的舊鏡 AF-s 24-120mm f3.5-5.6 VR 畫質評價普遍不佳,更凸顯 Nikon 當前無法為中階全片幅機身提供火力支援的窘境。加上搭載超音波馬達的新版大光圈定焦鏡群開發速度慢的驚人,使 Nikon 玩家個個望穿秋水,當下僅見 50mm f1.4 推出搭載 AF-s 新版 G 鏡,其它焦段付之闕如,玩家口袋裡銀子再多也買不到,只能依賴有待更新的舊版。中階鏡與定焦鏡兩點只要 Nikon 不加把勁經營,全片幅機種銷售量就很難邁入真正高峰期。簡單來說,目前 Nikon 鏡頭產品線呈 M 型兩極化發展,對入門玩家和核心玩家友善,卻對中階玩家卻缺乏關照。

色彩方面,我覺得可分幾個時期來討論,前期個人會覺得是 D70s 的時候,很多人抱怨顏色灰灰柔柔的,但其實那種色調很清麗,且一部分原因是測光較保守而造成,對於習慣以 Adobe Photoshop 等軟體處理影像的玩家來說,反而提供了後製的彈性。D50 和 D200 算是中期,稍微尷尬的位置,失去了清爽,鮮艷的走向卻還不明確,顏色偏紅,但討喜,市場反應不錯。(D200 綠色處理相當奇怪)中後期是 D80 之後到 D40X,開始變得清麗,重點在麗字,清已經不是 D70 那種清。算是有點效仿 Canon,但反差高一點,那時 Nikon 還在尋找色彩方向。直到採用 Expeed 引擎開始,Nikon 開始掌握了較明確的風格,從 D3 和 D300 開始加強黃色系的濃度,風景攝影的立體感更加突出,能將具有張力的攝影題材處理的非常好。然而,若以原始設定值拍攝人像,尤其面對室內人造光源時,自動白平衡會使稍微不自然的膚色處理表露無遺,尤其 D-Lighting 啟動狀態之下,有待 Nikon 改善。

傳聞 D60 後續機將在今年發表,將成為最低價的錄影機種,倘若成真則銷售量必定十分驚人。



Pentax
可能是 SMC 鍍膜加持的原因,個人覺得 Pentax 無論階調感或抗耀光都相當優異。色彩屬於高色溫,雅緻與艷麗兼具的取向,有顯著日系風格。目前全力開發 APS 系統,鏡頭選擇雖然不多,但規格不錯,價格也合理,從 KIT 鏡到 16-45mm f4,16-50mm f2.8,12-24mm f4 等,以及輕巧的定焦鏡群,雖然解像力未必非常好,但抗耀光、星芒、色彩方面都有精彩表現,尤其影像中綠色部分處理的非常漂亮。

機身產品的規格看起來完整,例如很慷慨的提供 SSR 機身防手震,光學觀景窗面積和多數競爭對手比起來也相對大了些,也逐步開發超音波馬達鏡頭(雖然數量依然稀少)。然而電子性能方面小缺點不少,例如相當不穩定的白平衡,及格邊緣的對焦速度,反光鏡震動等,都還有改善空間。沿用一個對焦系統這麼多年,讓人實在搞不懂,是因為多數自動對焦的技術專利都早已被別家註冊了嗎?記得 2007 年有一次和 cybercat 聊各家單眼器材時,他講的很好:「很多東西真的摸過才知道,我常給一個比喻,Pentax 甚麼都給你,但是都給你 65-70 分,要說不好?也不至於,但是就是剛剛好及格而已。」

但因此 Pentax 是許多預算有限的入門者、以及手動鏡愛好者的好朋友。



Olympus
O 家的顏色基本上非常健康、朝氣、正面,我挺喜歡這種感覺,什麼都適合拍,影像後製潛力好,愛好者總是對其飽滿明亮的藍色表現引以為傲。

由於四三系統的感光元件片幅較小,Olympus 採直射光概念設計新一代數位專用 Zuiko 系列鏡頭,以避免影像周邊畫質衰退、邊緣失光等常見於傳統 135 全片幅的問題,並陸續推出許多表現可圈可點的變焦鏡。此外 Olympus 擁有業界效率最佳的感光元件超音波除塵系統,且中高階機身給人耐操的印象,防滴防塵做到可用水龍頭沖洗機身都沒問題。四三系統機身普遍有光學觀景窗稍小,雜訊稍高,動態範圍低落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這些都是小缺點,尤其後兩者逐漸因為機身防手震的導入、新一代影像處理引擎與 LiveMos 的技術提升而有所改善。個人覺得 Olympus 市佔率衝不起來的重要原因是鏡頭售價過高,無論中階或高階鏡,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已是難以負荷、也難以理解的高昂訂價了。

但隨著新一代 m3/4 系統發表,相信大多數玩家都已經感受到 m4/3 系統大有可為,無論宛如小 DC 般更輕巧的機身,更迷你的鏡頭,或極短鏡後距所帶來的舒適透視感,都使銷售量居於劣勢的四三系統多了一條潛力十足的活路可走。



Sony
源自 Minolta 系統,從入門到全片幅高階 DSLR 都搭載評價不錯的 AS 機身防手震,機種和鏡頭佈局已相當齊全,發色有別於 Canon、Nikon 等主力廠牌的鮮明討喜風格,而走自然素雅路線。其實這個系統的機身與鏡頭產品我比較沒涉獵,加上 PTT 討論串中,CCB 兄已經講的夠好了,我就不繼續佔太多版面,對 alpha 系統有興趣的網友可至網路論壇查詢。



若對各家數位單眼的特色有任何見解,歡迎各位路過的網友一起參與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scar210 的頭像
    oscar210

    in those lights.

    oscar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